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经济学院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文时间:2024-03-3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科建设和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15日,经济学院于明德主楼728召开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雷达、邱海平、王晋斌、谢富胜,中青年学术骨干范志勇教授、刘青教授、李三希教授、孙浦阳教授、宋扬教授、于春海教授、杨其静教授、范欣副教授及各教研室青年教师等参加研讨。会议由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主持。

image.png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核心特点等理论问题,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展开讨论。

image.png

刘伟教授作主旨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政策举措上的安排。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及性质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再到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引起热烈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下应当注意的几个重大问题,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目前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到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和具体的政策衔接,逐步形成了系统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无论是在理解国家政策和发展事业上,还是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对于从事经济学研究和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image.png

刘伟教授认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要重点领会五个方面的深刻含义。

一是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理论上的概括,十分深刻准确。

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要跨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集成的鸿沟。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功能聚集,贯通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才能真正谈创新。

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西方历史相比,不是一个简单的串联,而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发展的并联,并联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但也有选择上的困难,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谋求发展。

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符合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新型生产关系提出了全面改革的要求,包括亟需建立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各方面作用的经济体制。要高度重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重视处理好市场中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要重视供给和需求均衡双向发力。

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重视国际竞争的问题。高新技术创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取得先进领先地位。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部门布局,要遵从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比较优势,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范志勇、雷达、刘青、李三希、邱海平、孙浦阳、宋扬、王晋斌、谢富胜、杨其静、范欣等依次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就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研讨。

image.png

范志勇以中国是否会陷入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日本经济萧条四十年的原因。他认为,日本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产负债表收缩必然导致衰退的宿命论,而是在于日本没有抓住全球it革命的机遇,丧失了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机遇。培育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困局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领会,借鉴国内外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的经济衰退,我们应该对此抱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

image.png

雷达指出,要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有两个明显事实不可忽视。一是在科技发展不断突破、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明显提升,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了来自制度因素的制约。由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应该是通过制度的调整来释放出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二是在全球格局变动的过程中,世界经济的增长明显地出现了分化趋势。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在高科技领域采取“小院高墙”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封锁,不仅会进一步阻碍高科技对全球经济的推动,同时对高科技的垄断也成为了新一轮地缘政治抑或冷战的手段。从上述角度,“新质生产力”具有两个不同层次的现实意义:其一,在短期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国别竞争的必然选择;其二,在长期中它则是探索促进高科技对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image.png

刘青认为,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三大重要落脚点在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开放型经济的视野。他从开放经济的视角谈了几点认识,一是高质量的契约执行力度与产权、知识产权保护,是高科技产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来源;二是法治化的市场制度是实现“以竞争促创新”和“以开放促创新”的前提条件;三是经济政策、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创新的重要阻碍;四是资源优化配置关键还是靠企业投资决策。他认为要以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引领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新时代的新改革红利”。

image.png

李三希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新”和“质”。新就是创新,质就是高质量。创新,包含了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全要素生产的大幅提升。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普惠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现今,新一轮技术革命突破的重点是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其他要素创新组合,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等社会生产全过程,发挥倍增效应,降本提质增效、促进创新;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方式,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消费者,促进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生产和服务,有效匹配供给和需求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需要防范和降低技术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image.png

邱海平表示,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围绕“新质生产力”的诸多问题值得研究,其所具有的纵深度和广度需要引起重视。习近平新质生产力范畴和理论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即凸显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即明确提出了“生产力质态”概念,从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的方法论角度深化了对于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以此推动全面体制改革是一个逻辑线索,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主题。

image.png

孙浦阳认为,“新质生产力”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充分彰显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世界经济和开放创新领域,“高水平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他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了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举措:一是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国际要素流动;二是服务要素和服务市场的开放发展成为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任务;三是国家提供平等的市场环境,实现要素赋能发展。从世界经济角度来说,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要特别注意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投资规则、生产标准规则,以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和协调,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形成“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image.png

宋扬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全面、准确和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发展成果更加均等化地惠及全体人民。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新一轮技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机器替代劳动力”的问题,造成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下降,产生替代效应、收入和就业极化等现象,拉大收入差距。新质生产力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需要运用制度重构和政策推动等方式缓解由技术革命性变革带来的收入差距和失业问题,实现共享发展。他认为,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重塑国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筑牢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安全网,最大程度上降低技术冲击对部分人群的负面影响。

image.png

王晋斌就“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及“高质量发展”三者的联系与逻辑展开讨论,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构成了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逻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的完整科学逻辑,达到中国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动态平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也是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平衡好国内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确保国内大循环充分持续运转的基础,而不是单方面刺激投资或者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释放新质生产力,又催生新质生产力,从而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谢富胜认为,首先,新质生产力理论从三个方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一是创造性地指出科技创新是影响劳动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形成了科技创新引领的系统性生产力理论;二是通过把握生产力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敏锐地把握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的影响;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创新包括新产业和新生产方式这两种具体形式。其次,新质生产力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归根到底是要通过生产力的变革解决供给不适应需求的问题。最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产品有市场、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解决解决生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完善供给侧改革,其中关键在于供给侧依靠市场适应个性化和体系化的多元需求。

image.png

杨其静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一是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于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更加有效地激发和保护全社会的企业家精神。二是深刻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因此特别强调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三是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四是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企业家角色,不仅要创造性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还要指导地方国企、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和产业链建设。由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是质优的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因此必须防止地方政府间竞争而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程。

image.png

范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理论亟需从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概括。他具体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是新征程在供需协同发力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如要素演进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等;处理好四组关系,即短期与长期、静态与动态、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等;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辩证看问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针对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等,要发挥好供需协同效应,使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形成高水平供需协调机制。

image.png

刘守英作总结发言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经济学院作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重镇和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旗舰、优秀经济学人才的摇篮,一是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上要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载体的力量,深入理论研究、完成成果转化,为推进新质生产力提供可行实践理论;二是要构筑高水平人才基地,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聚集多层次、多领域人才,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2024年全国两会是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经济学各研究领域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分别结合各自学科研究领域,共同就与国家发展相关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意义非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