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讲座回顾|《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通识讲座第六讲 ——李琼: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文时间:2024-05-23

2024年5月20日晚上,《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通识讲座第六讲于立德楼1003教室举行。本次通识讲座由经济学院李琼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围绕“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李琼副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内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交往的理论。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image.png

李琼副教授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77年,对外开放积极探索阶段

首先,在对发达国家的开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从50年代开始,我国以苏联为主展开对外贸易,包括引进技术设备。6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开始缓和,随着政治和外交关系的改善,中美之间开始有少量的经贸往来,其它西方国家也纷纷与中国建交并开展经贸合作。到1973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与我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从而为我国向全世界的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力条件和奠定了基础。当然,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向第三世界国家开放,但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资金缺乏,技术比较落后,市场也小,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苏关系破裂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互补性不强。

第二阶段:1978-2000年,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的过渡阶段

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被确立为基本国策,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始的,实行了渐进式、分阶段的对外开放。从开放区域上看,首先是设立经济特区,之后是扩大开放到14个沿海城市,再到设立沿江、沿海经济开发区,最后是建立沿江开放带;从开放的领域来看,是先开放货物贸易,后开放服务贸易先开放一般制造业,再逐步放开服务业。

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对外开放快速推进,开放了13个边境市县,并增设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内陆型开放试验区建设,设立多元化的经济功能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经贸惯例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对外贸易体制,形成了沿海、沿江、沿线、沿边、内陆城市的全国范围内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

第三阶段:2001-2012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发展阶段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以对接全球贸易体制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域继续扩大和加深,并开始在贸易规则上与国际接轨,进入规则化对外开放。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我们对标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在法律规定、服务业开放、透明度、外贸体制等方面实现了与世界多年经贸体制的顺利对接,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

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以制度型开放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环境和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党中央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新理念和新举措,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制度型开放”和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型开放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向制度层面纵深推进,并由规则为主的制度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从而“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李琼副教授总结我国对外开放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性和自主性开放。第二,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积极参与全球化相结合。第三,在对外开放中注重维护国家安全。第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李琼教授指出,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image.png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琼副教授将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归纳为四大方面。第一,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第二,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第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他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他再次提到:“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要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演讲、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演讲、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的演讲中,多次提及“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概念。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亚非领导人会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此外,他还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能源合作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等概念。李琼副教授指出,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形成并深化。

image.png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并总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逆全球化的现象,李琼副教授强调,我们需要继续推动全球化通过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但是,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李琼副教授进一步阐述,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技术成果和有益的管理经验。

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李琼副教授提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因此,我们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image.png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交往的理论

最后,李琼副教授向同学们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交往思想是在分析资本逻辑及其阶级共同体基础上展开的。基于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说。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社会发展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各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也产生了现代意义的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普遍的世界交往。列宁将两大阶级利益共同体的对立关系发展为代表无产阶级共同体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代表资产阶级共同体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关系,认为二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只是出于落后国家对先进国家文明成果吸收、利用的目的,并强调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地区的破坏作用。斯大林则提出了两个平行世界理论。进一步将两大阶级利益共同体的对立关系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之间的对立冲突关系,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并存是暂时现象,并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分别作为两大阶级共同体的代表,表现为直接的对立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统一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平行且对立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存在两个中间地带:第一个中间地带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欧洲、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到1974年,毛泽东在中间地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指出世界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世界:苏联和美国是第一世界,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地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第三世界。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指出,阶级利益共同体内部也有矛盾,世界交往不应局限于阶级共同体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国应根据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尽可能扩大交往范围,包括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合作。这一理论提出了存在超意识形态的利益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在列宁帝国主义论后的重大理论突破,为中国全方位参与世界交往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争取了有利于生存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我国需要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用好外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存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体系,形成了中心-边缘理论和依附理论等。

李琼副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审视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思想,从中华民族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传统中汲取营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着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取向,通过主权平等下的对话协商、文明交流互鉴、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进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的系统总结和最新发展。

通过本次通识讲座,各学院的同学们对于对外开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入理解和认识,本次习近平经济思想通识课讲座圆满成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