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走南访北,经院青年聚焦精准扶贫——“三下乡”百强团队赴河北贵州调研
发文时间:2017-09-26

   8月5日至15日,经济学院“精准扶贫”国情考察团先后前往河北省张北县和贵州省塘约村开展暑期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由经济学院团委书记李佩洁、常务副书记陈诚带队,本科生白天鹏、马向鹏、夏瑞、杨云乔、杨杭、刘帅、崔雨阳组成,并得到我国农村研究资深专家、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此次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国情考察团,入选共青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百强团队。国情考察团作为经济学院团委打造的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旨在帮助学生聚焦国情现实,开阔社会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学术成果。

  在实践中,团队立足扶贫现状、聚焦农村现实,深入田间地头,扎实开展调研,通过参观扶贫产业,走访贫困农户,座谈驻村干部等多种方式,梳理精准扶贫的脉络,了解调研地的脱贫情况,探究扶贫政策的实际效果,考察张北县和塘约村的发展特点,加深了对扶贫脱贫的认知,丰富了对产业发展和集体化发展方式的理解。

张北: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扶贫产业全面开花

  张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张北县在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下辖366个行政村,其中共有贫困村174个。为了进一步了解张北县概况,实践团队于8月5日下午参观了张北县规划展览馆。展览馆共三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沙盘模型,三维动画、vr自驾等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介绍了张北的四大定位,即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云计算产业聚集区、新型绿色低碳产业高地、草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生动地展示了张北县城市概况、总体规划、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实践团队围绕张北县的四大定位,结合精准扶贫主题,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

  在农业扶贫方面,张北县依托农牧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机涉农产业群,以农业产业群为产业发展的基础。8月6日上午,考察团参观了张北嘉茂菌业有限公司。嘉茂菌业有限公司位于张北县台路沟乡,主要经营食用菌,企业通过吸纳农民就业和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脱贫。6日下午,考察团参观了德胜村马铃薯养殖大棚和张家口市大农种业有限公司。德胜村发挥当地气候优势,运用大棚技术扩大种植面积,采取“科研育种 基地扩繁 农户 加工 贮藏”的模式,促进当地马铃薯种植农户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在走访时,团队成员向负责人就食用菌生产贮藏、马铃薯育种技术、农产品销售模式等方面提问,并与做工的当地农民交流,得到了一手的资料。

  在智力扶贫方面,实践团队主要瞄准张北的新兴产业,在8月6日下午,参观了阿里巴巴集团在张北的数据港。张北县以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以云计算产业园为带动,建成阿里云、中国教育云基地等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努力打造京津冀云计算产业聚集区。负责人在介绍时表示,数据港的发展提高了张北的软实力,对张北快速融入京津冀产业发展战略大格局有重要作用,为张北产业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光伏扶贫方面,实践团队注意到,张北县在新能源方面,以丰富的风能、太阳能为依托,通过发展绿色的产业,带动增收脱贫。8月5日下午,实践团队参观了位于张北县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在与电站负责人座谈时,大家了解到,示范电站作为世界首个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创新工程,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6日下午,实践团队又参观了万科扶贫电站(水泉村站)和亿利资源集团建设的小二台镇德胜村光伏扶贫电站。其中,德胜村扶贫电站推行“光伏 农业 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电站收益的60%用于农户增收。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就电站建设、用电补偿、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加深了对张北新能源产业的了解。

  在旅游扶贫方面,实践团队在走访中了解到,张北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生态优势,目前正以京津冀旅游消费人口为目标人群,深度挖掘张北草原音乐节品牌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旅游层次和品质,促进旅游置业并带动资金和信息汇聚,打造草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当地人表示,旅游扶贫,让农户利用好身边秀美的自然资源,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为深入了解扶贫政策,探究扶贫效果,8月6日上午,实践团队在后大营滩村与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并走访贫困户。据村主任介绍,后大营滩村以“4 ”模式推进全村脱贫攻坚,以“精准党建”引领“精准脱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团队在入户时,就农户的基本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贫困户对精准扶贫的看法和感受,并回收了农户问卷,同时还进行了扶贫慰问。

塘约:穷则思变深化改革,抱团发展摆脱贫困

  塘约村是贵州典型的山区农村,过去是贵州省级二级贫困村,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塘约村现已成为“小康示范村”。其“村社一体”的发展模式,紧紧抓住了农村改革的牛鼻子,促使收入实现了巨大的增长,成为了我国农村改革蝶变的缩影。实践团队聚焦塘约巨变背后的深层因素,开展了为期6天的调研。

  初识塘约。为了加强理论指导,8月8日上午,学院邀请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刘守英教授与实践团队的成员进行交流座谈。刘守英教授回顾并分析了当代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历史,并着重强调了产权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和政府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带给大家很大的启发。8月11日上午,大家首先前往塘约村村委会和村使馆进行参观学习。村史馆以“塘约之源””"塘约之昔””“"塘约之变”为三大主题,介绍了塘约村的发展历史和改革进程,介绍短片详细地展示了塘约村的发展模式,从基本概况到村社共建再到"村规民约",让团队成员对塘约有了直观而全面的印象。在参观中,成员们了解到,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足4000元提升至2016年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至170万元,农村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态势良好。

  探索塘约。8月11日-13日,团队一行在塘约村开展入户调研。村委会不远处的小山丘上,立着四个大字:穷则思变。据当地村民表示,正是因为塘约村这几年努力求变,将土地流转到集体的合作社,生活比以往有了大的改观。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主要就塘约村的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用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等问题与村民交谈。12日,团队走访了金土地合作社。据介绍,合作社下设的种植队、运输队、建筑队等,吸纳了本村人,通过分工合作等、改进管理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收益。负责人表示,农业种植方面,会严格把控合作社建设的进程,积极拓宽产品销售市场,不断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改变单一的创收模式,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于合作社。13日,团队一行来到塘约村里唯一的小学机场坝小学,校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的生源、师资、教育水平的现状和问题,也介绍了塘约小学未来的规划,如引进远程教育、与其他小学进行合作等。努力提升塘约的教育水平,从教育层面提升全村智力水平,为家乡建设增强软实力。

  解读塘约。8月14日上午,考察团成员与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进行座谈。成员们就《村规民约》的实施、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向左文学书记请教。左文学表示,目前塘约村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土地确权流转让村民们不再单打独斗,走抱团发展的路子使得塘约改变了空壳村的窘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下一步塘约将立足集体经济的优势,破解遇到的难题,继续提高村民的收入,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考察团成员们在十天时间里实地走访河北省张北县和贵州省塘约村,聚焦精准扶贫的主题,围绕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与村干部和村民交流,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考察团将利用调研成果完成考察报告。

  “精准扶贫”国情考察团在调研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校训,不忘“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担当,作为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百强团队,积极展现人大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中,深刻理解我国城乡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此次考察,促进了同学们将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调研加深对农村经济与发展的理解,提升整体研究能力,探索扶贫脱贫新思路,激励大家更加关注并理解精准脱贫这场伟大而生动的实践,更加脚踏实地研究中国当代经济,有利于经济学院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好的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中国经济学。

(编辑:陆美贺;核稿:李佩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