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经济学院召开2012 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展规划会
发文时间:2012-01-17

  1月14日,由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组织召开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展规划会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厚文教授,经济学院一级教授胡乃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刘向兵、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科研处处长杜鹏、发展规划处处长杨伟国、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教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助理、东海证券研究所所长梁旭,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阎衍博士,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宇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教授、王晋斌教授以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杨瑞龙院长首先作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工作汇报。他说,2011年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学校机关部处的关怀帮助下,在合作单位的通力配合 下,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有了新的发展,从创办至今已经举办了20期,规模和影响力均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的前列。2011年,共举办四次宏观经济论坛,进一步形成了宏观报告的“人大风格”。论坛进一步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以论坛促科研,以成果推动项目申报,以项目研究推动论坛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了人大经济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论坛强化团队建设,不断推出新人,培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生代”学者,增强学院的凝聚力。通过论坛发出“人大声音”,出版一流成果,扩大人大经院的影响力。2011年论坛还在推进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合作单位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论坛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杨瑞龙院长还对今后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刘元春副院长对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未来发展的构想和规划进行了展望。他说,今后论坛将朝着打造开放、持续的国际化新型研究平台这一方向努力,论坛将通过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的英文化、开发“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展望”论坛,推出“明德指数”以及内部治理和研究模式的完善等。


  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几年来论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学界形成非常好的影响,非常好的声誉。他对于论坛的发展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中国经济学家最大的使命就是创中国学派,创中国最有特色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理论,这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为此,经济学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理论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基于我们伟大的实践进行理论的创造,构建我们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深化理论创新。二是加强综合研究,要注重研究经济的外部性,在全球背景下看中国经济,同时兼顾中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关系,以更加宽泛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建设。通过协同攻关的方式,对复杂多变的中国经济有更加深刻把握。三是加强长期预测,向党和政府提供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的建议和方案,增强长期预测能力,持续、主动地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可以扩展出对于世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的报告,实现外部横向拓展,内部产品细化、深化、凝练,深度挖掘服务的主体和主线。张东刚副司长指出,今后应着力于学术话语权的提升,处理好语言、学术、文化“三驾马车”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与海外研究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他最后指出,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个品牌,并已将论坛报告列为教育部首批十三个发展报告之一。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在讲话中首先对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表示由衷的敬意。他认为,论坛报告内容丰富、具体,关注现实问题,坚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的学术导向,真正走进到生活中,通过《成果要报》等形式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同时也为经济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学研究者的责任和担当。佘志远主任表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继续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论坛的发展,希望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形成具有可持续获利的研究集体,在把人大经济学院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库和宏观经济研究基地的过程中有更大的作为。


  陈雨露校长在讲话中对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论坛在全国经济学科内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人民大学的学术品牌,是学界形成共识的“高峰”。在论坛建设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很多亲切关怀和高度肯定,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也给予了很多关心、支持与帮助,他们这种“学术为大,学者为大”的情怀和境界,令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研究者很感动。老一辈经济学家在这个品牌起点、孕育、逐渐响亮的过程中所给予的智慧和指点,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我们开展合作的来自于中诚信、东海证券等这样的有学术情感、学术追求和学术思想的企业家所给予的持续支持同样必不可少。几年来,经济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以其宽广的学术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出了新一代的优秀学术团队。论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年轻学者,体现出他们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发展的巨大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同时,论坛努力探索体制创新,积极整合学术资源,将人民大学学科、学风方面的比较优势与中央的决策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将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相结合,将中国的真问题与全球视野相结合,将我们研究所取得的深刻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研究团队的学术精神、学术追求和探索精神。


  对于论坛今后的发展,陈雨露校长提出五点希望。一是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上级部门和学界前辈结合自身经验和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全局把握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作为论坛发展规划的指导。二是要认真总结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一“内生学术品牌”的成功经验,深度挖掘优势学科的学术生产力,进行体制创新,为人民大学进一步培育文化、提升学术、孕育英才提供示范模式,学校将全力支持论坛的下一步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做好学术团队建设,在“质量第一”的旗帜下,把学术研究同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内生”出以优秀青年学者为主体、为代表的学术团队,为人民大学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人才基础。四是要坚持论坛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学术保障机制,激发和强化人大学者的民族责任感和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使命感,就全球经济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等问题开展研究,产出既有思想又有科学方法的成果。五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政策前沿的结合,通过论坛的举办,充分使我校经济学科多年所积淀下来的雄厚理论基础与现实真问题有效结合后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使人民大学在重大基础理论和一线政策研究上实现有序、有效的回归,继续保持人民大学经济学科的先进性和领军地位。最后,他祝愿2012年是幸福的一年,学术收获的一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持续繁荣的一年。


  冯惠玲副校长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她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是人民大学经过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所形成的具有学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品牌。其主要特色可凝练成 “内生活力,复合效应”八个字,即以学术为中心,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在治学咨政、队伍建设、国际化和向教学转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好的效应。学校今后将从“质量”和“布局”两个方面作为科研管理的导向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学术提升、学术评价、团队考核路径和运行机制等新体制、新形势,以创新性思维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发展提供保障。


  合作方负责人对今后论坛的发展发表了看法。毛振华教授认为,论坛报告关于宏观经济走势分析是很准确的。作为合作方,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支持论坛的发展。他说,品牌的树立来之不易,保持则更难,希望学校继续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研究如何把论坛做得更好。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助理梁旭先生认为,应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内涵,把金融研究与产业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杜厚文教授、胡乃武教授也对论坛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论坛报告预测经济形势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发挥人大经济学科的优势,加强校内相关学科的合作,在巩固先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走向国际化,同时,还要把研究成果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在人大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走在前列,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王宝奎;核稿:丁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