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经济学院召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研讨会
发文时间:2012-11-15

  11月9日-10日,经济学院在京召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经济学院杜厚文教授,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国际商务硕士校外导师,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和芝加哥宏观及策略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戴险峰等出席。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国际商务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双导师制”的落实与完善、培养方案的修订、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的建设等主题展开。



  刘元春教授代表学院对杜厚文教授和三位校外导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学院国际商务硕士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建设的具体情况,如构建了国际化的专业教学委员会,构建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构建了国际导向的“教与学”模式;构建了实践导向的“教与学”模式等。

  国际商务硕士项目副主任程大为副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国际商务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要求的初稿以供进一步讨论;2012级国际商务硕士班班主任罗来军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新生班级的导师确定和日常工作的相关情况。

  校外导师在讨论中着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对国际商务硕士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现有成果表示祝贺。他提出,在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注重“基本功”和“情商”这两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杜厚文教授指出,学院mib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成果显著,但同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鉴于当前学生实践机会和能力仍有很大限制,论文格式可适当宽松要求,可偏学术也可偏实践;在“双导师制”的完善方面,应加强学院层面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在学生培养方面,老师们应在注重“教书”工作的同时强化“育人”的意识。



  国际商务硕士校外导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也强调了“软实力”与“硬功夫”的重要性。

  经济学院雷达教授在发言中认为,校外导师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建立机制以便发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的优越性。

  经济学院关雪凌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应确立一个规范流程,加强双方顺畅沟通,同时应确保导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知情权。

  会议中,校内外导师积极参与讨论,建言献策,为国际商务硕士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建设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辑:王宝奎;核稿:丁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