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国商论坛|孙海琳老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课
发文时间:2019-03-11

2019年3月11日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巽升资产管理创始合伙人、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导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孙海琳老师做客 “互联网 ”案例分析课堂,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站在智能文明的起点上,更替与未来。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李三希老师主持。

孙海琳老师曾获得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博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等,在jet等顶级ssci和cssci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先后担任高盛(伦敦)行业分析师、阳光资产管理海外分析师和宏远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并获得2014年度宏观分析金牛奖第一名、水晶球第三名、新财富第六名。孙海琳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宏观、经济周期、制度变迁和大类资产配置。此次讲座孙海琳老师主要从一个宽广的视角,分别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的历史进化三阶段,结合历史、社会制度、经济金融原理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去理解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从短期和长期展望了未来社会的智能文明形态,最后,孙海琳老师给同学们在通识选课和轮岗实习、未来择业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发展遵从着从依赖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趋势。土地和盐铁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必需品,随着农业文明的逐渐发展,丝绸、茶叶、香料、瓷器等非必需品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商人活动的兴起使得国家的税源从基于土地演变到基于流通,农业社会的大商人们依赖关系网,或是垄断了贸易,或是控制了商道。而从西方和东方的对比来看,西方社会的贸易跨越地理和民族国家,深度绑定政治,大家族常靠联姻来发展政治经济实力;东方社会则是皇权垄断资源和流通,个人生产经营必须和官商绑定,而且常被战争或是变革所毁灭。

接着,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机器(自动化)成为了人类体力的延伸和替代。农业文明时期对于生产能力的依赖不再成为决定性力量,对于金融的控制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机器的大规模兴起,导致生产能力的过剩,而生产能力的规模效应和周期性过剩带来了大萧条等社会经济问题,也使得垄断与控制生产、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成了国家对抗经济周期的手段。在发达国家,实物资本的专用型导致路径依赖和马太效应,国家所选择的不同的技术路线会导致社会的进化路线。同时,孙海琳老师指出,工业文明的后期必然是银行、大财团的金融控制。

最后,人类社会必然会进入到智能文明时代。智能文明即人类智力的延伸和替代,高智力的工作也将被机器替代。社会将逐渐从信息化进化到智能化的形态,并且加速迭代,各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三个特点:进入门槛低、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快鱼吃慢鱼”现象更甚。在智能时代,社会资本将更有力地与创新行为结合,产业机会将不断凸显,包括在个人消费和国家消费领域。

展望智能文明的未来,在短期,基于流量和算力的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医药等领域将不断发力革新,未来我们所面临的将不是资源约束而是能源约束。在长期的未来,机器直觉和人的机器辅助化将是两大趋势和特征,在各行业,去中心化和监管中心化将并行发展,人类社会中的中间阶层将被重塑。

结合实际,孙海琳老师还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专业学习上,可以去阅读《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研究一下奥地利学派;在通识选课上,不妨可以选择一些科学技术史、世界文明史之类的课程加深对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趋势的理解;在实习和择业上,孙海琳老师认为未来金融会受到强大的挑战,但是总的大方向不会变,经验还是很有用的。她建议同学们不要只盯着金融,找一个合适的方向很重要,借着金融和经管的背景可以在其他行业大放异彩,具体而言,可以去一些平台型的企业、或是产品资本部门、政策性机构等,并以“胸怀天下、脚踏实地”的寄语结束演讲。

最后,李三希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全班同学与孙海琳老师、李三希老师进行了合影留念,本场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都获益颇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