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m6米乐app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王晋斌:大疫情下提速亚洲贸易的区域化发展战略
发文时间:2020-04-05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为什么大疫情下要加快推进亚洲贸易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大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区域化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全球化已经成现实。西方某些发达经济体在经济民族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思维下,其区域贸易战略得到了快速的布局和发展。2018年我们看到了美墨加自贸区替代了1994年的nafta协议、美韩自贸协议、日本主导的cotpp(小版tpp)协议、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等等;2019年我们又看到了美日自贸协议等等。这就不难看出,越是发达的经济体越倾向于用区域贸易协定(rtas)或者升级版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来替代全球化的多边协议,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

其次,全球产业链存在缩短的风险。rta或者fta已经成为跨区域主义贸易的重要方式,其中一些重要的条款将会明显缩短产业链,比如美墨加协议中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的比例限制。尤其是在目前最艰难的全球疫情防控阶段,国际上还不时传来“逆全球化”的阵阵“冷风”。在贸易区域化的趋势下,这些“逆全球化”的声音及其可能出台的贸易政策将会进一步缩短全球的产业链。

再次,亚洲不同经济体之间是竞争者更是合作者。亚洲的经济层次比较明显,有发达的经济体,比如日韩;但绝大多是发展中经济体,因此,成本和技术的差异决定了有明显的合作空间。同时由于大多数都是发展中经济体,成本和技术水平相似也存在竞争关系。但要看到每个经济体资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成本和技术水平相似,也存在明确的互补关系,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依据imf一项最新研究提供的结果来看,中国对亚洲产业链的重要性要高于对全球产业链重要性的平均水平(见下图)。因此,进一步加速推进recp对于区域内的共同发展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200405190523.jpg

本图来源:gita gopinath, limiting 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coronavirus with large targeted policies, march 9, 2020.

最后,疫情冲击下的市场本身有出现“内生性逆全球化”的风险。随着疫情冲击对经济负面影响的持续作用,不同经济体采取了政策的对冲,对需求的负面影响即使在疫情基本结束之后,由于受到前期收入下降的影响,需求的疲软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贸易本身也会相应萎缩出现“内生性逆全球化”的风险。而采取区域贸易协议的方式去便利区域内的商业活动,释放区域内由于人均收入差别带来的消费层级的不同需求潜力,会降低这种市场“内生性逆全球化”的风险。因此,成立更大的自贸区有助于疫情后的经济发展,降低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损失。

亚洲在2010年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完全由发展中国家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在此10 1的基础上,10 6的recp将是基于wto规则基础上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区域合作协议。recp一旦签署,区域内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和eu28相当的水平,将与美墨加、eu28并称为世界上三大贸易区,对亚洲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意义重大。

同时,由于中日韩产业链融合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了,这一点可以到从三者之间的贸易关系看出来。日韩是发达经济体,在不少领域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这对于中国提升自身的技术贸易具有积极意义。中日韩自贸区和recp对于发挥中国在亚洲区域贸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由于每一个经济体保留完整产业链将受制于资源禀赋、技术和成本的约束,而全球化又遭遇逆流。在这样的背景下,贸易区域化就是一个强调成本与效率的合意选择。我们期待2020年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协议能够尽早签署。

文章来源于

网站地图